汤忞:90后科创女将的“跨维度”攀登
汤忞
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学员
赛箔(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席科学家、
联合创始人
人类距离“打印”生命还有多远?
在汤忞看来,这看似遥不可及、仅存在于科幻小说的遐想正在自己手中初具雏形。
2011年开始,汤忞踏上了她在美国的学术之旅,从本科一路攻读到博士毕业。秉持着对生物学的热爱与探索,她坚定了生物3D打印技术的研究方向。回国后她与父亲携手,共同创办了“赛箔生物”,并担任首席科学家,以科技之力,为人类的健康与未来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上图:本科毕业时汤忞与同届中国同学合照;下图:哥大硕士毕业时,汤忞与导师美国三院院士Kam Leong教授(左五)
如今,汤忞已加入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成为同届年龄最小的同学。“经营企业,只有技术是不够的。”她说,在复旦管院的学习经历更加印证了这一点,“复旦科创企业家营让我意识到,管理也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的艺术。”
对于硬核科技创业者而言,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软着陆”。事实上,在挑战技术极限的同时,商业智慧与管理能力将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商业化道路上的未知与变数。
近日,小管邀请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学员汤忞分享了她的科创故事,让我们跟随她一起踏上一段“跨越维度”的科创旅程。
“赛箔”名字的秘密
汤忞与父亲共同创办了“赛箔生物”,致力于生物3D打印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研发,汤忞任首席科学家。
“赛箔”背后的取名故事很有趣。汤忞介绍说,“我本身是一个科幻爱好者,最初取名‘赛箔’确实与赛博朋克有些许关联。然而在真正取名时,我发现‘赛博’这两个字已被广泛注册,无法再使用,而我又非常钟意这个音韵,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个既能保留原音,又能体现我们公司核心价值的名字。”
身为科幻爱好者的汤忞,受到了科幻小说《三体》的启发。“在《三体》中,有一种名为‘二向箔’的工具,它能将三维生物压扁成二维的纸片,而3D打印技术正好相反,它是将二维的流动液体或平面塑造成三维实体,这一对比让我灵光一闪,就想出了‘赛箔’这个名字。”
与最终毁灭整个太阳系的“二向箔”相反,“赛箔”寓意着将二维的液体或平面塑造成三维实体,让生命实现“跨越维度”的重生。这是治愈疾病、延续生命的希望,也是汤忞选择坚守的初心。
▲ 读博期间,汤忞在活动中与两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John Scalzi合照,并获得刘慈欣亲笔书写的生日祝福
“研发出能够应用于临床的人工器官”
汤忞对生物学的兴趣,实际上从小时候就开始萌芽。“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就读本科时,我选择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大三那年,汤忞参加了一个专注于干细胞研究的暑期实习项目。“干细胞就像生命的种子,具有无限的潜力和可能性,让我觉得生物学不仅充满神秘,更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从那时起,汤忞便深知自己找到了真正热爱的领域,并立志为此深耕不辍。
▲ 大三时在Stowers研究所参加的干细胞研究暑期实习时的汤忞
经过后续的研究,生物3D打印技术逐步成为她最终的研究方向。“实际上,这一技术的基本原理并不复杂。”汤忞用简单的语言解释道,“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器官和组织,它们是由细胞和一些特定的材料构成的,生物3D打印技术就是在实验室环境下,利用细胞和生物材料,通过精密的打印过程,将原本液态的材料和细胞混合物变成具有特定形状的固体,这种固体往往模拟了真实器官或组织的形态。”
生物3D打印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做出具有活性的组织,这些组织在体外培养,可以应用于医疗、药物研发等多个领域。因此,生物3D打印技术不仅涉及生物学、医学,还融合了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这一技术的魅力在于,它不仅能让我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以实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它能被应用到具有深远意义的生物学研究中,对人类健康的贡献很大。”汤忞说。
在汤忞心中,创立公司的最大目标与初心在于研发出能够应用于临床的人工器官,无论是复杂如心脏、肝脏,还是相对简单的如角膜或皮肤,每一项突破都非常有意义。“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先从相对简单的组织入手,一点一点推进研究,这也是我们当前的正在做的事。”
▲ "赛箔"2021年刚成立时,在周浦100平米的小实验室,同事晚上加班时拉小提琴的场景给汤忞留下深刻印象
令人心动的offer
“‘赛箔生物’选择在短期内做药敏实验,因为这个业务很成熟,已可以对企业和患者提供服务,为企业创造稳定的收入来源,然而,研发的投入仍然远超我们当前阶段的收入。”汤忞逐渐意识到,作为科创企业,不能仅依赖外部的资本注入来维持企业的运转,还要培育出自身的盈利能力,确保稳定的现金流,才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稳健前行。
经公司投资人之一——孙锋博士的介绍,汤忞接触到了复旦科创企业家营。“面试时,我对生物3D打印技术的介绍一直聚焦于药敏试验,其中一位导师进而提出疑问:为何我很少提及更具想象力和吸引力的再生组织研究。”汤忞说,“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我,事实上,我们最初的梦想是投身再生医学,但在追求稳定现金流的过程中,有时会暂时遗忘那份初心。”
这次的对话如同一记警钟,提醒汤忞要回归最初的兴趣和使命,同时也让她意识到,能够精准提出问题的导师们,或许也掌握着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一领悟让她非常心动,当场就期待能够通过面试。
“专业课程之外,我收获了更大的世界”
在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同学们都是科创企业出身,多数人都具备深厚的技术背景。在日常交流中,汤忞与同学们会了解到彼此的产品与技术研究方向,这一过程中,会发现许多潜在的合作契机,这种互动不仅拓宽了他们的业务视野,也提供了互相借鉴、共享资源的平台。
▲ 科创企业家营开营第一天组队环节,汤忞与队友们
而同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同学之间,则更容易搭建合作纽带。“我在企业家营,结识了一位专注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同学,这一领域能够利用微生物创造出全新的化合物或材料,而做生物3D打印的材料其实也能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技术制造出来。因此在一起上第一次课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意识到未来或许能在这一领域多多合作,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机会。”
“专业课程之外,我收获了更大的世界。”在加入科创企业家营后,汤忞不仅获得了很多关于公司运营的建议,甚至获得了很多关于人生的启迪。“起初,在了解到过往的企业家营学员背景后,我对自己的年龄感到有些顾虑,虽然在行业领域我是匹配的,但我太小了,虽然能从同学们那里学到很多,但却无法为他们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然而,融入企业家营集体后,我发现每个人的创业经历和背景都各不相同,有的虽然年长一些,但他们也刚刚开始创业,我和他们就处于比较相似的阶段。”
“从那些创业经验丰富的同学和前辈身上,我发现我们现在面临的很多问题他们很早就经历过,在听他们做案例分享的时候对我很有启发。”汤忞表示,“与此同时,我也被同期同学们的激情所感染,尽管他们有的年龄和我父母差不多,但依然满怀热情地在做自己的事业,这也让我很有感触。”
企业管理需要“大学问”
“经营企业,只有技术是不够的。”这句话汤忞听过很多次,而在真正加入复旦科创企业家营之后,这一观点才一次次得到印证与体悟。“在复旦管院接触到很多同学,他们都很重视公司怎样管理团队、怎样运营自己的品牌等,这些经历都让我逐渐摆脱技术人普遍存在的‘技术傲慢’,学到很多同样有助于企业发展的重要知识。”
原本对技术情有独钟的汤忞,对管理虽有所涉猎,但并未给予足够重视。然而,在复旦管院的学习经历让她领悟到,对于经营企业而言,企业管理并非简单的指令与监督,而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与实践的艺术。
▲ 科创企业家营的思想宴上,聆听王雷泉老师讲述佛教思想的学员们
“在未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尝试更多地转向管理岗位,我相信这里面也有非常大的学问,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可以让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创业,不仅是技术的攀登,更是对运营策略与市场定位的实践和体悟。复旦科创企业家营为所有的硬核科技创业者提供了实现“软着陆”的平台与契机。对汤忞而言,这是一个转型的机会,也为她铺就了更宽广的创业之路。
文字 | 仲蕊
编辑 | 王菲妮
责编 | 仲蕊
图片 | 由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学员汤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