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纳米3D打印微电极阵列用于神经电信号检测

研究概述





随着神经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人员需要更灵活、更高效的工具来记录大脑中的电生理活动。然而,现有的电生理记录设备存在着定制性不足、覆盖范围有限、脆弱性和成本高昂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针对该问题,卡内基梅隆大学的Rahul P. Panat和Eric A. Yttri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CMU Array: A 3D nanoprinted, fully customizable high-density microelectrode array platform”。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 3D 打印技术,可以制造高密度、可定制的微电极阵列(CMU 阵列)。与传统技术相比,CMU 阵列具有显著优势,例如:高电极密度(每平方厘米 2600 个通道)、可定制性、高机械强度和低噪声。这些优势使得 CMU 阵列能够有效地记录大脑中特定区域的电生理信号,推动神经科学研究和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




微电极阵列制造对生物3D打印的启发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 3D 纳米粒子打印的微电极阵列制造技术,通过 Aerosol Jet 打印技术制造出高度可定制的金属电极,并通过多层电路板打印技术实现信号路由。该技术可以实现高密度、高精度和高性能的微电极阵列制造,为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该研究的发现也侧面展示了 3D 打印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为生物 3D 打印技术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3D 打印可以实现微电极阵列的高度定制化、高密度和高性能,并具有快速原型制作和低廉成本的优势。此外,3D 打印技术可以与其他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实现多功能集成,推动个性化医疗和多模态信号采集等领域的进步。


主要内容




定制化潜力

3D纳米颗粒打印技术实现了CMU阵列的定制制备,包括可变杆高、高纵横比和灵活基底选择(如柔性聚酰亚胺)。该技术展示了从锥形尖端到复杂图案(如CMU缩写)的打印能力,并可通过六角形排列提升电极面密度。



电极信号传输

3D打印技术为高密度电极阵列提供了创新的后端连接解决方案,通过多层、多材料印刷方法实现了电信号的高效传输。该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引线空间不足的难题,还展现了在飞行中改变电路设计的灵活性,同时允许使用不同材料打印3D支架衬垫,为生物电极的构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功能化

3D打印阵列的功能化过程,包括去除飞溅、暴露电极尖端、进行PEDOT:PSS电镀等,证明了CMU阵列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



电学和机械性能

3D打印探针展现了优异的电学、电化学和机械性能,其电阻率接近大块金属,阻抗在高频下显著降低,特别是在PEDOT:PSS涂层后。此外,探针在多次急性插入模拟脑组织后仍保持结构完整性和阻抗稳定性,凸显了3D打印技术的可靠性和耐用性。



大脑插入

3D打印探针成功应用于小鼠大脑插入实验,其高密度阵列插入后未造成显著组织损伤,且在麻醉小鼠中实现了无损插入,验证了探针在神经记录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神经科学研究

3D打印探针成功记录了小鼠感觉运动皮层的神经动作电位,波形清晰,能够分离出多个神经元的活动。记录结果显示了稳定的神经活动轨迹和高信噪比,验证了探针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总结



这项研究展示了使用 3D 纳米颗粒打印技术制造的新型可定制高密度微电极阵列(MEAs),称为 CMU 阵列。该技术克服了传统 MEAs 在覆盖范围、易碎性和成本方面的局限性,实现了高电极密度(2600 个通道/cm²),并具有优异的信噪比和低通道阻抗。此外,CMU 阵列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允许进行不同的设计,包括不同的个体 shank 长度和布局。该技术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和大规模的脑电图记录,并有望推动脑机接口和神经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



文献原文:10.1126/sciadv.abj4853

文献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bj4853

关于赛箔生物

赛箔(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研发生物制造技术和组织工程产品的科创企业,成立于2021年2月。自主研发多种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的生物3D打印技术和装备、生物材料、体外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组织处理和培养装置。基于核心技术开发多种器官组织模型和相应的检测评价服务,为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精准医疗、再生医学等领域提供生物3D打印全产业链解决方案,实现了从设备到产品到服务的全面覆盖。

在肿瘤相关领域,赛箔与合作者共同研发基于生物3D打印技术构建的肿瘤微组织(PDT),涵盖十余个癌种,包括高发肿瘤、难治肿瘤、妇科肿瘤和儿童肿瘤,培养成功率超过了90%。通过近千例样本研究,证实PDT与患者组织具有高度一致的分子特征和药物敏感性,1-2周即可获得准确的药敏检测结果,为治疗赢取宝贵时间,并且可为新药研发企业提供药效评价、入组标准建立、适应症筛选等服务。在再生相关领域,赛箔已建立多种3D组织工程皮肤,包括表皮模型、全层皮肤模型、黑素皮肤模型等,并相应开发多种体外功效测试方法。

 

 

生物智造创建美好生活

 

 

Intelligent Biomanufacturing Creates Better Life

创建时间:2024-12-11 08:56